人物
时段
朝代
“敬让”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鬼谷子 唐 · 来鹄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一
圣人神疲力尽以行道。
开礼展乐以告人。
欲天下不忘乎温良忠悫敬让之心也。
后之明王。
又增以设学校。
庙祀
笾豆时修。
衣冕屡制。
其天下之书。
则墙帙整整。
林轴丽丽。
斯可谓教道之备者也。
如是犹有不率其勤。
不由乎道者
所以圣人忧其窳堕。
乃曰。
三年不为礼。
礼必坏。
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
何训之示之之至。
而训之示之之难也。
鬼谷子者。
鬼谷先生之书也。
六国时所作。
其教人容动色理气意之间。
以诡绐激讦恌固呼哩离合揣测反覆憸滑之术。
悉备于章旨。
余读之。
知六国之时。
得术是书者。
惟秦仪而已。
亦盗禄入国之秘经。
然自六经已降。
至于渐醨之后。
其中有数篇者。
乃今之粉儿乳子。
亦可与秦仪齿也。
至如捭阖飞钳。
实时之常态。
是知渐醨之后。
不读谷之书者。
其行事皆得自然符契也。
呜呼。
圣人之道。
设礼乐诗书之多。
学校庙祀之盛。
孜孜矻矻。
则何易坏易崩。
入人之心难耶。
鬼谷之书。
三卷而已。
代不家有。
则何自然符合奥妙。
契人心之易耶。
使天下用圣人之道。
学温良忠悫敬让之心。
得如自然符契鬼谷之书者。
则吾见圣人无恨矣。
抑余瞑目放已。
陶陶入太古风。
是不可得也。
仓颉文字。
鬼为之哭。
不知鬼谷作是书。
鬼何为耶。
吾今不觉毛磔胆寒者。
是疑今之复有鬼谷新书而坏之者。
则吾不知其备。
琅琊忠懿王德政碑 五代 · 于兢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一
粤自范金合土之制。
云师火纪之名。
禹别九州。
尧咨四岳。
莫不简求良辅。
宏济兆人。
彰克勤克俭之能。
垂可久可大之业。
嗣太叔宽猛之政。
仲尼富庶之言。
既茂勋劳。
宜标篆刻。
公名审知。
姓王氏
琅琊人也。
其胙土命氏。
疏源演派。
代济其美。
史不绝书。
后以太祖就禄光州
因家于是郡焉。
曾祖友。
光禄卿
王父蕴玉。
秘书少监
父恁。
光州刺史
继赠太尉
公即太尉之季子也。
初公兄潮。
志尚谦恭。
誉蔼乡曲。
善于和众
士多归之。
福建节度使陈岩
既向其名。
又以所属泉州
乃遣礼而请之。
及到任。
颇著家声。
后岩在军病甚。
不能视事。
军士等惧无统驭。
皆愿有所依从。
泉牧遂以郡委于仲弟审邽
而与公偕赴。
至则积恶者屏去。
为善者获安。
因诏授节度使
累加检校右仆射
于是刬其讹弊。
其章条。
三军无哗。
万姓有奉。
乾宁三年
仆射遘疾。
且付公以戎旅。
仍具表奏。
寻加刑部尚书威武军留后。
俄授金紫光禄大夫右仆射本军节度使
公器局端雅。
识理融明。
禀崧峤之真精。
得圯桥之妙略。
及膺帝命。
宠陟齐坛。
细柳连营。
旌旗动色。
蒲卢莅政。
草树逢
一年而足食足兵。
再岁而知礼知义。
方隅之内。
仰止攸同。
曩以运属艰虞。
人罹昏垫。
农夫释耒。
工女下机。
公既统藩垣
励精为理。
强者抑而弱者扶。
老者安而少者怀。
使之以时。
齐之以礼。
故得污莱尽辟。
鸡犬相闻。
时和年丰。
家给人足。
版图既倍。
井赋孔殷。
处以由庚。
取之盍彻。
夫述职之道。
底贡为先。
九邱爰序于厥包。
五霸是徵于缩酒。
虽甸服之近。
江汉之中。
或遇阻艰。
亦绝输赋。
惟公益坚尊奖。
慎守规程。
松柏后凋。
风云如晦。
地征旁午。
天库充盈。
共仰勤劬。
咸知匡戴。
尝以学校之设。
是为教化之原。
乃令诱掖童蒙。
兴行敬让
幼已佩于师训。
长皆置于国庠
俊造相望。
廉秀特盛。
闽川以南。
地虽设险。
人尚争雄。
或因饥馑荐臻。
或以刻剥为苦。
萑苻易聚。
巢穴难探。
公感之以恩。
绥之以德。
且曰吏实为虐。
尔复何辜。
示以宽仁。
俾之柔服
遂使数十年之氛祲。
遽致廓清。
一千里之封疆。
旋观昭泰。
张纲以单车入垒。
虞诩用绛缕擒奸。
以古况今。
彼犹怀愧。
爰自天宝艰难之后。
经费日繁。
聚敛之臣。
名额兹广。
即山鸠利。
任土庀材。
峻设防堤。
颇闻赒赡。
洎经烽燧。
仍患崎岖。
三司之职务空存。
四海之轮蹄鲜至。
公桉其程课。
命以权衡。
尽叶旧规。
犹彰宏业。
而又奉大雄之教。
崇上善之因。
象法重兴。
导师如在。
虹梁雕栱。
重新忉利之宫。
钿轴牙签。
更演毗尼之象。
而又盛兴宝塔。
争舍净财。
日丽飞甍。
霞攒彩槛。
颜艳(疑)回向。
远迩归依。
用俾偫缘。
皆同妙果。
佛齐诸国。
虽同照临。
靡袭冠裳。
舟车罕通。
琛赆罔至。
亦踰沧海。
来集鸿胪
此乃公示以中孚。
致其内附。
宛土龙媒。
宁独称于往史。
条支雀卵。
谅可继以前闻。
自燎炽西秦
烟飞东观。
鲁壁之遗编莫采。
周陵之坠简宁存。
亟命访寻。
精于缮写。
远贡刘歆之阁。
不假陈农之求。
次第签题。
森罗卷轴。
夫四邻共守。
盖当偃革之期。
七德方修。
必假禦冲之备。
是以恢张制度。
固护基局。
程功而莫匪子来。
作事而适当农隙。
立崇墉之百雉。
表巨屏于一方。
岩邑汤池
曾何足数。
折筋萦带。
固不可凭。
未若暂劳。
致兹永逸。
兵戈荐起。
帑庾多虚。
凡列土疆。
悉重征税。
商旅以之而壅滞。
工贾以之而殚贫。
公则尽去烦苛。
纵其交易。
关讥𢌅市。
匪绝往来。
衡麓舟鲛。
皆除守禦
故得填郊溢郭。
击毂摩肩。
竟敦廉让之风。
骤睹乐康之俗。
闽越之境。
江海通津。
帆樯荡漾以随波。
篙楫崩腾而激水。
途经巨浸。
山号黄崎。
怪石惊涛。
覆舟害物。
公乃具馨香黍稷。
荐祀神祇。
有感必通。
其应如响。
祭罢一夕。
雷震暴雨。
若有冥助。
达旦则移其坚险。
别注平流。
虽画鹢争驰。
而长鲸弭浪。
远近闻而异之。
优诏奖饰。
乃以公之德化所及。
赐名其水为甘棠港。
神曰显灵侯
与夫召神人以鞭石。
力士以凿山。
不同年而语矣。
于戏。
辨真金于大冶
认劲草于疾风。
不有良臣。
谁康泽国。
寻就加平章事
检校右仆射如故。
腰悬相印。
手握兵符。
益壮军声。
弥新殊渥。
又改光禄大夫检校司空特进检校司徒
然而物议舆词。
功厚赏薄。
以为爵禄。
未称畴庸。
于是异姓分封。
仍加井邑。
检校太保琅琊王
食邑四千户。
食实封一百户。
公之仲兄审邽
自守泉郡。
一纪于兹。
黠马皆调。
疲人尽泰。
公性惟雍睦。
气禀中和。
韵契埙篪。
政侔鲁卫。
可谓高明辉映。
超绝一时者也。
公以天下兵马元帅太尉中书令梁王勋格穹昊。
德服华夷。
奉大国之欢盟。
为列藩之表率。
节度都押衙程赟及军州将吏耆老等。
久怀化育。
愿纪功庸。
列状上闻。
请议刊勒。
元帅梁王以公如河誓著。
匪石情坚。
累贡表章。
显陈保證。
朝廷冀宏诱劝。
特示褒扬。
将建龟趺。
合徵鸿藻。
兢谬居清列。
曾乏雄文。
顷岁尝咏皇华。
往宣宸旨。
已于视听。
亲饫徽猷。
今之执简濡毫。
得以研精覃思。
备陈懿绩。
实无愧词。
乃作铭曰。
日月丽天。
舟楫济川
内外克乂。
股肱惟贤。
淮水长清
岭方宁。
庆随祚远。
材为时生。
伯氏雄特。
泉人仰德。
求瘼斯勤
颁条有则。
冠车被疾。
付以师律。
政教翕张。
士庶宁谧。
懿彼闽越。
帅实英杰。
地列周封。
心驰魏阙。
圣泽汪洋。
元戎启行。
有典有则。
为龙为光。
高悬秦镜。
理道自静。
比屋怀仁
连营禀令。
航海梯山。
贡奉循环。
务其输季。
毌惮险艰。
周征之术。
公田什一。
约以有程。
守而勿失。
轻徭薄赋。
讴歌载路。
高掩龚黄。
遐追召杜。
乡校皆游。
童蒙来求。
雅道靡靡。
儒风优优。
惟虺吹毒。
久依山谷。
罔恣陆梁。
竟忻柔服。
法宫梵宇。
胜因所主。
崇构斯精。
福庆攸聚。
佛齐诸国。
绥之以德。
架浪自东。
骤山拱北
坠简遗编。
缮写精研。
麟台矗尔。
虎观森然。
畚锸其勤。
雉堞连云。
永制尔敌。
用壮我军。
关讥不税。
水陆无滞。
遐迩怀来。
商旅相继。
黄崎之劳。
神改惊涛。
役灵祇力。
保千万艘。
刘骥荀龙。
埙篪雍雍。
维邦维翰。
以侯以公。
元帅梁王
虎步龙骧。
挺彼七德。
削平四方。
公能事大。
推心斯在。
风雨无渝。
岁寒不改。
殊勋茂绩。
尽瘁宣力。
国之丹青。
邦之柱石。
位冠台鼎。
任隆兵柄。
重以徽章。
宠分异姓。
优诏铭功。
万古英风。
贞珉是勒。
垂之无穷。
府君周居士文林郎陈公墓志铭699年 唐初 · 陈子昂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六 创作地点: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
公讳元敬
字某
其先陈国人也。
五世祖太乐
梁大同中新城郡司马
高祖方庆
方庆好道。
墨子行秘书白虎七变法。
遂隐于郡武东山
生曾祖汤。
汤为郡主簿
汤生祖通。
通早卒。
生皇考辩。
为郡豪杰。
公河目海口。
燕颔虎头
性英雄而志尚元默。
偫书秘学。
无所不览。
年弱冠。
早为州闾所服。
耆老童幼。
见之若大宾
二十二乡贡明经擢第。
文林郎
属忧艰不仕。
潜道育德。
穆其清风。
邦人驯致。
如众鸟之从凤也。
时有决讼。
不取州郡之命。
而信公之言。
四方豪杰。
望风景附。
朝廷闻名。
或以君为西南大豪。
不知深慈恭懿敬让以得也。
州将县长
时或陈议。
青龙癸未。
唐历云微。
公乃山栖绝谷。
放息人事。
饵云母以怡其神。
居十八年。
元图天象。
无所不达。
尝宴坐谓其嗣子子昂曰。
吾幽观大运。
贤圣生有萌芽。
时发乃茂。
不可以智力图也。
气同万里而合。
不同造膝而悖。
古之合者。
百无一焉。
呜呼。
昔尧与舜合。
舜与禹合。
天下得之四百馀年。
汤与伊尹合。
天下归之五百年。
文王与太公合。
天下顺之四百年。
幽厉板荡。
天纪乱也。
贤圣不相逢。
老聃仲尼
沦溺溷世。
不能自
故有国者享年不永。
弥四百馀年。
战国如糜。
至于赤龙
赤龙之兴四百年。
天纪复乱。
夷胡奔突。
贤圣沦亡。
至于今四百年矣。
天意其将周复乎。
于戏。
吾老矣。
汝其志之。
岁己亥
享年七十有四。
七月七日己未
隐化于私馆。
孤子子昂愚昧。
鞠然在疚。
不知所从。
乃祗驯圣人卜宅之义。
是岁十月己酉
遂开拭旧茔。
奉宁神于此山石佛谷之中冈也。
铭曰。
贤者避地。
邈其往兮。
凤兮凤兮。
谁能象兮。
呜呼我君。
怀宝不试。
孰知其深广兮。
悠悠白云。
自怡养兮。
大运不齐。
贤圣罔象兮。
南山四君。
不遭汉天子。
固亦商邱之遗壤兮。
开元正历握乾符728年8月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二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客有嘲臣曰。
圣主正新历。
乾符
百寮赓歌以美时。
六合鼓舞以颂德。
先生独晏默书阁。
含翰词林。
奚其为儓儗也。
臣应之曰。
斗水不能评巨壑之量。
隙光未足议大明之体。
何者。
见褊而守隘也。
乾符者。
不谓执天命欤。
执天命者。
非夫广德休历。
交相表里。
况命者。
夫子之所䍐言也。
焉可偏赞而总握符之盛哉。
如作者略大本。
举小节。
不亦仲尼之门所听营也。
是以涸思乾虑。
久难其述。
客无异焉。
客曰。
请终馀论。
粤若我大唐庆始白云。
道升紫气。
汉东失驭。
淮南不返。
高祖举晋阳之甲。
戡定关西
太宗因傒后之师。
削平天下。
高宗收图海外。
检玉封中。
九域黎人。
重代饮泽。
虽鸣鸑改号。
神龙中兴
周鼎归唐。
元圭
中宗违代。
嬖孽窥国。
于是乎圣上起藩邸。
入钩陈。
一麾水心。
偫凶泥首。
崇复大圣。
越践少阳。
受禅当宁
而光大前烈。
垂统拜璧。
而慎宁后嗣。
四海有覆盂之安。
百代无委裘之隙。
是之谓圣人握符之大宝也。
四星入辅。
五将出禦。
倚礼乐为国计。
仗仁义为军势。
英贤集殿而文教成。
干戚舞阶而武功振。
敬让光于九族。
孝慈行于万宇。
碛嶂西南。
渤瀚东北。
织皮火毳
暍炎山。
汜热海。
向风来王。
黑貂駮骏。
浮天溟。
绝冰漠。
连岁献款。
鸟兽无猜人之意。
草木无不达之气。
升中于天。
比天同贵。
是之谓圣人握符之大政也。
历试上党
黄龙飞天。
入清中禁。
白虹指日。
瘗汾脽。
宝鼎见。
岱宗
卿云蔚。
非应事而呈瑞者。
虽多狎而不纪矣。
是之谓圣人握符之大祥也。
以数推气。
以气定朔。
以星殷时。
以闰成岁。
考星閒而革疏度。
置岁差而辨误日。
立大衍之纪。
参大浑之晷。
合钟律之声。
极鬼神之情。
是之谓圣人握符之大历也。
若夫仁圣根于内。
菁华发于外。
祥兆秘于前。
谣谶灼于后。
自然之理也。
洛下闳者。
汉太初时一巧历耳。
云后八百岁。
当差一日。
有圣人正之。
斯人也。
抑将露才扬术。
预證来圣。
有耆旧之传记。
无史策之明文。
然至隋之开皇。
麟德圣历
三家创法。
一引为徵。
约之年代则邻近。
稽之图箓则暖昧。
未有如新历之昭昭者矣。
在昔唐虞之际。
以斗精受命者七人。
得四均閒气而生者又二十八人。
所谓三十五际者也。
禹以金德王
故夏后之有天下也。
生数四百年。
契以水德王
故殷人之有天下也。
成数六百年。
稷以木德王
故周人之有天下也。
成数八百年。
伯益之命中天。
而尧族以火德乘之。
故汉室之有天下也。
生数再及二百年。
其閒距王而兴。
不能复大禹九州之迹。
及胜残百年之命者。
皆五神之馀气也。
咎繇降德。
皇唐复兴。
土精应王。
厚德载物。
生数五百。
成数千年。
命历有归。
此其大较。
修德增祚。
与天无穷。
转算之徒。
莫能究也。
纬以入元三百四岁为德运。
七百六十岁为代轨。
千五百二十岁为天地出符。
四千五百六十岁为七精返初。
天人相应。
合若符节
自尧典命羲和重黎之旧。
颛顼之历。
上元甲子千五百馀岁。
孔圣而春秋之历序。
开元十二年甲子
凡三千四十岁。
遇圣上而大衍之历兴。
是时也。
土德入生数之元
天命当出符之会。
信矣。
伏惟圣上聪明文思。
道德之具也。
豁达大度。
皇帝之体也。
艺总六经。
汉光之学也。
文通三变。
魏祖之才也。
缘情定制。
五礼之本也。
洞音度曲。
六乐之宗也。
神于弧矢。
黄轩之威也。
圣于翰墨。
苍颉之妙也。
兄弟善友。
王季之心也。
子孙众多。
周文之福也。
大宝以定天位。
大政以布广德
大祥以合灵符。
大历以启成命。
德位兼才。
临照如此。
符命介福。
粲章如彼。
所谓广德休历。
交相表里之效也。
者必推来运以自神。
兴王者不俟往言以表圣。
设徵夫洛下闳之语也。
其不有容成之事乎。
且如恃有命比于日。
孰是夏王之福也。
赖卜年衰其德。
岂谓周公之训也。
故曰王者执天命在于俟天符。
致天符在于顺天德
天德在于保天位。
四者备矣。
然后陈其盛德。
告于神明。
舍此道也。
胡可语正天历握乾符哉。
謏臣懵学。
谢生元造。
乐虞典之歌舜。
羡周诗之美文。
敢不敷信词。
荐清乐。
厌上客之诮。
托众篇之后云尔。
维皇六叶。
于赫启圣。
步玉斗。
握金镜。
地维续。
天柱正。
山川授方。
雷雨施令。
清庙九祜。
尧门百庆。
郊稷尊祖。
择昌定命。
德自我流。
艺从我修。
龟易八卦。
龙书九畴。
文含玉律。
字吐金钩。
鸣丝鹤舞。
调箭猿愁。
集贤榜殿。
花萼名楼
神用外表。
事行先兆。
万目朝彻。
千心暗晓。
卿云烂漫。
黄龙窈窕。
游姑射。
神人窅。
太山
天下小。
飞祥走瑞。
均灵舛类。
鞮译穷天。
琛维尽地。
烁此金戟。
铸为农器。
匪直也然。
探元索秘。
轴止轮运。
辰居星转。
得一神凝。
吹万情辨。
发敛潜合。
晦明幽阐。
阶蓂朝开。
宫槐夜卷。
正我长历。
同符大衍。
天地清焉。
日月贞焉。
四时行焉。
万物生焉。
穷神知化。
美功焉。
金版玉牒。
远颂声焉。
鄎国长公主神道碑铭725年2月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臣闻尧有娥英。
承九族之敦序。
舜有霄烛。
动百里之光耀。
大圣之后。
天必纵之。
积善之家。
神所庆矣。
岂惟上帝之女。
云汉为灵。
平王之孙。
肃雍其德。
连华前志。
代有其人。
皇唐鄎国长公主者。
睿宗之第七女也。
母曰崔贵妃
构累圣而成门。
合济美而为室。
蕴乾坤之纯粹。
演日月之清明
神媛诞灵。
常言所绝。
免怀之岁
天夺圣善。
不食三日
哀比成人。
文母流胎教之慈。
曾子得生知之孝。
由是宫闱延瞩。
邦国远闻。
及乎玉笄耀首。
油軿在驭。
锡之美地。
邑以荆山
求之令族。
嫔于薛氏。
尔其居玩图史。
动修法度。
服其浣濯。
恭俭之教兴。
鼓其琴瑟。
敬让之风被。
其行己也。
安亲惠下之谓仁。
敬宗合好之谓义。
降贵接卑之谓礼。
恕情周物之谓智。
推心而行。
罔不该备。
其理家也。
视膳饔餗之均和。
主馈醴酏之品齐。
丝竹七音之徽靡。
纂组九华之缛丽
经目所涉。
罔不精诣。
每至三元上贺。
五日中参
进对详华
折旋舒婉。
故以式瞻贵里
仪范通门。
如千花之汎惠风。
百卉之涵膏露。
窈窕之宜克举。
繁衍之福大来。
有男子四。
女子五。
瑶碧生阶。
满室者也。
习礼明诗。
日渐庭闱之训。
银章艾绶。
地连恩泽之侯。
自先朝彻扆之辰。
公主成笄之日。
外除过制。
内疚馀哀。
手写金字梵经三部
躬绣䌽线佛像二铺。
贝叶真偈。
现心相于银钩。
莲花妙容。
呈意生于玉指。
孝思惟则。
道远乎哉。
开元继明。
推恩由已。
进封鄎国长公主
食邑一千四百户。
田赋广而弥俭。
礼秩尊而益恭。
其后君子晨歌。
夫人昼哭。
未亡为称。
生意尽矣。
抚视遗孤。
将守柏舟之誓。
志祈剃落。
永从柰苑之游。
朝制断恩。
改降郑氏。
陵谷可移。
隋和之德不昧。
寒暑有迁。
之性如一。
均养七子。
庥荫二宗。
汾阴之室忘亡。
荥阳之党相庆。
既而善福虚应。
寝疾弥留。
国医之技。
远方毕至。
御府之药。
中使相望。
命之必至。
不可支也。
堂邑山林。
忽焉瘁色。
平阳歌舞。
适足愁人。
开元十三年二月庚午
薨于河南县之修业里。
春秋三十有七。
震悼紫庭。
哀伤朱邸。
倾家若坠。
举国同悲。
有诏光禄卿孟温礼监护丧葬。
京兆尹延休副焉。
窀穸之礼。
一如凉国长公主故事。
夏四月
恩旨陪葬于桥陵
不祔不从。
古之道也。
皇上念同气之致美
感阅川之永谢。
恨棣华之半缺。
悲瑶草之先化。
乃命国史。
昭铭懿迹。
降恩礼于云露。
写哀词于金石。
水非湘渚。
还起帝子之祠。
山是洛阳
即封天妹之冢。
铭曰。
帝系白云。
仙源紫气。
涨家成国
承天作贵。
赫赫圣祖。
曰文曰武。
皇皇睿宗
一变万邦。
挺生淑媛
慈和孝恭。
清矑如神。
娥眉无双。
邸第立官。
汤沐建封。
年及笄总。
礼施环佩。
鸣凤献祥。
乘龙择对。
帝唐降女。
天乙归妹。
珠玉过庭。
蘩正内。
蛟门早阒。
龙湖忽上。
无地何载。
无天何仰。
金淀书经。
华丝绣像。
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
孰是言归。
良人永违。
银炉烟断。
罗幕霜飞。
恳愿毁形。
托身坏衣。
不谅人只。
改嫔他士。
禀命曰从。
从人曰顺。
息妫绳楚。
怀嬴霸晋。
反经合权。
与道同韵。
燠休二室。
均欢等润。
四海谧清。
九族和平。
万物向荣。
众雏未成。
心恋盛明。
形随落英。
祖载鼎城。
归窆咸京。
挽歌扬声。
卤簿凶行。
哀哀圣情。
恻恻同生。
桥山片石。
千秋令名。
沧州刺史公墓志铭 盛唐 · 孙逖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三
有唐之德让君子曰原武公。
讳孝本
字某
荥阳开封人也。
父曰荆州松滋乾瓒。
松滋之父曰士志秘书
秘书之父曰华州刺史襄城公讳某
世有令德。
时称华冑
蕃衍六姻。
阜昌百禄。
非夫缁衣之庆。
羔裘之仁。
平惠之勋。
厉宣之亲。
则孰能光宗保族。
若斯之盛也。
公秉彝中和。
服义先训。
孝惟不匮。
友则因心。
敦诗以言。
习礼以立。
用此道也。
行于国。
施于政。
善气潜畅。
清风高翔。
何向不可。
所居则化矣。
始以明经高第。
解褐润州参军
厥初奋庸。
克勤小物。
吏曹以文敏于从事也。
故与之县。
泗州虹县
鲁人称之。
玺书降焉。
卫人赖之。
碑颂立焉。
先大夫张文瓘
人之望也。
典掌台衡。
督课郡国。
以公课为第一。
且曰。
虽居下邑
声闻上繇。
天下长吏
乐以为式。
若占疑于龟筮。
如观法于象魏矣。
特敕授蒲州虞乡县
理如故迹。
帝是用臧。
乃诏公为陇右道廉察使(疑有阙)堪其事也。
又为本道使杜求仁特表荐。
以贤举也。
制授朝散大夫雍州鄠县
已而永淳大饥。
关辅尤甚。
能布其德而恤灾。
人不离散。
下无损瘠。
乃耕乃亩。
嗣岁以登。
时皇储监国
多公善政。
特赐考词褒异。
睿文光被。
列郡荣之。
怀州司马
夏州长史
以母老乞罢官。
优诏换瀛州长史
东表不宁也。
命公为平州刺史
兼充使知营府支度营田
刺郡实边。
能成二事。
中土之作也。
命公为洛阳
又转洛州司马
理烦佐剧。
为则四方。
寻以丁内艰去职。
栾栾骨立。
人伦伤恸。
既练。
有制起复。
又除洛阳司马。
公泣血固让。
不获已强拜。
礼从恩夺。
而瘠由哀甚。
忝君之命。
有以知奉上之心。
执亲之丧。
有以见过人之戚。
臣子之道。
仁远乎哉。
寻除贝州刺史
安西都护
以疾不堪诣部。
改授沧州刺史
公自重拜洛师。
再临河朔
曾是遘闵。
常多移病。
隐几而敬让兴行。
闭阁而奸邪消释。
德敷于下。
贝邱多请祷之人。
功格于上。
沧海有卧理之诏。
老氏云。
镇之以无名之朴。
其在是矣。
圣历元年九月
以致仕终于东郡之敦行里。
春秋六十有七。
凡束带在位。
三十馀祀。
京师
训郊甸。
惠华夏。
清朔漠。
九变复贯。
百度维贞。
其养人也宽而
其行已也俭而一。
抚孤无隔于外姻。
博施不崇于内实。
盖德行之具美。
而政事之首出。
壶遂深中。
未登汉皇之相。
国侨遗爱。
遽感郑人之泣。
公娶于王氏。
夫人曰琅琊郡公正员外令思之孙。
司刑大夫允寿之女。
禀训齐大。
作嫔韩乐。
淑慎威仪。
循守典礼。
虽贵膺展狄。
而躬事组紃。
有鸡鸣之贤。
有螽斯之盛。
自婴昼哭。
遂契明因。
忘心味禅。
悟理根善。
总斯纯懿。
贻厥高门。
宜锡难老。
何孤净德。
开元十八年五月
终于东都怀仁里。
享年八十有四。
明年正月某日。
合葬于某所。
从先茔也。
嗣子尚舍奉御晖之兵部郎中倩之洛阳侃之。
皆保世之主也。
克荷三徙之训。
俱登五命之服。
养极其乐。
丧尽乎哀。
闵骞之人无间言。
石建之门传孝道。
复见之矣。
诗曰。
女士
从以孙子。
原武有焉。
铭之下泉。
表是真宅。
铭曰(下阙)
对升高判(解式与长年行因升高不从所视遂杖之式诉州断斗论省科失入) 唐 · 王惟孝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八
先王设教。各有等威。
君子盛仪。必修德礼。
苟昧斯道。时谓不钦。
解式妄人。不若厥训。
徒守尊卑之位。终乖敬让之节。
不从所视。实曰𠌤仪。
或人杖之。事亦奚爽。
曹丕蔽。因噬腊之遇毒。
省司失入。觉从者之词游。
罪自已招。云谁之咎。
请当从礼之罚。勿听无稽之诉。
和政公主神道碑776年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四 创作地点:浙江省湖州市
诗美下降。
传书筑馆
贵其中礼。
载籍称焉。
汉魏已还。
寂寥罕嗣。
以荡陵德。
则维其常。
皇唐勃兴。
王道丕变。
平阳娘子之军于司
襄城行匹庶之礼于宋公。
常乐糺匡复之师于武后
皆前古之所未有。
其或生知礼乐。
周旋法度。
躬行妇道。
以懋大伦。
顺天经。
光昭懿烈
名言之所莫究。
书记之所未闻。
聚众美于一身。
邻太虚而独立者。
其唯和政公主乎。
公主姓李氏
陇西成纪人
皇唐元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之孙。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之第二女。
帝女之崇。
于斯为盛。
今天子之同母妹也。
母曰章敬皇太后
后之在襁褓也。
后父赠太尉吴君曰令圭。
尝游官蜀中。
使道士勾规占之。
规惊起曰。
此女贵不可言。
是生二子。
男为人君。
女为公主
嫁于柳氏。
其后竟配肃宗
生今上及公主
神所命也。
厥惟旧哉。
公主三岁而孤。
即能孺慕。
育于储妃韦氏。
纯孝过人。
幼而聪惠。
长而韶敏。
秾华秀整。
令德芬馨。
婉嫕发于天姿。
肃雍形于鉴寐。
奉今上以悌道。
韦妃如所生。
繇是特为肃宗之所赏爱。
至若左右图史。
开示佛经。
金石丝竹之音。
缋画工巧之事。
耳目之所闻见。
心灵之所领略
莫不一览悬解
终身不忘。
天宝九载春三月既望
封和政公主
降于河东柳潭。
既笄之三载矣。
潭。
周太保敏之五代孙。
蕲州刺史怀素之曾孙。
秘书监岑之第四子。
衣冠地冑。
辉映当朝。
初以美秀承家。
中以名声华国
道胜而贵能下善。
谦尊而休有烈光。
士林伟之。
解褐左内率府冑曹。
转颖王府户曹陈留郡司功参军
以人门第一。
尚公主
太子洗马
亦既好合。
雅相敬贵。
柳侯秉彝有度。
能降帝女之心。
公主率履由衷。
每抗古人之节。
故宗族胥睦。
不独亲其亲。
先后大同。
莫敢私其子。
伯姒宏农杨氏。
太真姊。
务华采。
公主服无金翠之饰。
居有冰雪之容。
每至朔月六参。
朝天旅进。
嫣然班叙之内。
迥出神仙之表。
亦非希企之所及也。
暨凶羯乱常。
潼关不守。
元宗幸蜀。
后骏奔。
姊曰宁国公主
孀嫠屏居。
谁或讣告。
乃弃其三子。
取其夫之乘以乘之。
柳侯徒行。
公主愧焉。
下而同趋者日且百里。
每臻坎险。
必先济宁国
而后从之。
柳侯辞。
公主曰。
我若先涉。
脱有危急。
不能俱全。
则弃我姊矣。
柳侯感叹。
躬负薪之役。
公主怡然。
馈饩之事。
竭力供侍。
潭兄澄之妻。
杨贵妃之姊也。
贵倖前朝。
势倾天下。
公主交无谄黩。
思未绸缪。
杨且云亡。
以孤见托。
马嵬之役。
无噍类焉。
感其一言。
悉力营赡。
男登服冕之位。
女获乘龙之匹。
出入存恤。
过于巳子。
虽其密亲。
罔或能辨。
之亲眤。
伯仲姑姊。
隐儭将迎。
唯恐不至。
纠逖疏属。
抚循茕嫠。
繇内及外。
终始如一。
孤穷满目。
荣悴殊伦。
居薄推厚。
未尝懈倦。
衣服饮食等。
无有差互。
或未周婴孩罔及。
每至伏腊。
礿祠蒸尝。
必具礼衣花钗之饰。
以躬中馈堂室之奠。
岂无婢使。
式燕孙谋。
姿性纯俭。
不以迄成。
先圣休之。
宝书清问。
秋八月
元宗
仍旧邑而册公主
以潭为驸马都尉银青光禄大夫太仆卿
属狂将兴祸。
称兵向阙。
元宗亲御闉阇。
临视诛讨。
驸马率领家竖折冲张义童等斗于门中。
公主宁国彀弓迭进。
驸马乘胜突刃。
所向无前。
斩馘擒生。
殆逾五十。
节使时宰
具以表闻。
元宗自系诰示。
先帝恳让莫当。
策勋遂寝。
今上之为元帅也。
躬擐甲冑。
率先将卒。
举两京若拾遗
摧凶寇如振槁。
劳旋方及。
帑藏其空。
公主贸迁有无。
亿则屡中。
□赢优而数逾千万。
惧不给。
县官
论者难之。
肃宗弥留。
众皆迭侍。
主独赡奉。
不已于旁。
有间。
衋而谓之曰。
汝之纯孝。
乃能至是。
遂赉庄一区。
爱季女曰宝真。
公主因奏曰。
八妹未有。
请以赐之。
泣而谏焉。
哀动左右。
西陵迁窆。
上戒主曰。
凡厥亲身之物。
必诚必信。
勿之悔焉。
主罄家有无。
以邑入千万潜羡经费。
上深感叹焉。
上既宅亮阴。
未忍临政。
人之疾苦。
事之得失。
岂尝私谒。
动必以闻。
上敬异之。
朝廷赖焉。
广德元年冬
上既东幸。
主志期扈跸。
兵充斥。
咫尺不通。
因至荆南
尉荐诸将。
方隅载谧。
职贡以修。
主有力焉。
上之在陕。
忧主匮乏。
乃命中使屡敕节度转运使
随主所须。
肃给。
主以国用空罄。
退而叹曰。
吾方竭家财以资战士。
其能饕餮。
首冒国经。
唯请名香数斤。
赋于佛寺。
为主祈福而已。
王公戚属。
相携而至者。
蓝缕腻囊。
襁负鳞次。
竭其□斧。
亲自赡恤。
聚而泣之。
悲感行路。
初次商于。
顿于传置
偫盗猬起。
奄哗译亭。
呼而犒之。
晓以祸福。
一言革面。
愿比家矣。
之死靡他。
至今犹在。
缅惟罔极。
无所寘哀。
从母嶭氏。
遗孤数四。
分宅居之。
皆俾成立。
莱莘兄弟。
尽列通班。
二女有行。
克配良士。
主之慈忠。
悉皆若是。
亲临稼穑。
躬俭节用。
不惮烦缛
雅好组紃。
驸马裳衣。
必亲裁紩
爰及子女。
罔衣绮纨。
绽新皆成主手。
每加训诲。
蠢迪检押。
广德二载春二月
归于上都
诸主高会。
议际夫党。
觌其亲族。
多旷周旋。
咸以为时经百罹。
粗略可也。
主抗词曰。
女之移天。
遂成他族。
怙贵长慠。
何以律人。
上方理定
闻必不悦。
诸主蹶然。
竞崇讨习
礼之降杀。
亲之薄厚。
翕然一变。
职主之由。
夏六月
才生魄。
属边候不谨。
烽及京师
城中震惊。
圜视无色。
主既弥月。
体未甚安。
曰。
事亟矣。
其入言之。
驸马请间。
主曰。
吾业已行矣。
驸马独无兄乎。
因乘檐子。
直至寝殿。
乃悉索阙遗。
备陈利病以奏之。
上欣然嘉纳。
所言未究。
傍或员来。
因尔退归。
迟明诞育。
展转怊怅。
不能弭忘。
时属炎暍。
热疾有加。
圣情忧轸。
起坐失次。
天医内官
相继旁午。
彼苍不惠。
其月二十有五日辛卯
薨于常乐坊之私第。
春秋三十有六。
呜呼。
皇上友爱天深。
痛毒兼至。
砉然一叫。
声泪俱咽。
哀动木石。
岂伊人伦。
涟涟孔怀。
如失于臂。
曰余此妹。
国之鸿宝。
方期□云如何㾖。
祝降时丧。
天实为之。
胡宁忍予。
乃辍朝三日。
京兆尹监护丧事。
一以官供。
务从优厚。
柳侯掐膺永悼。
气索神伤。
心苦而忽然忘生。
泣尽而继之以血。
况乎五男三女。
或龀或孩。
呼阿母而哭无常声。
吁昊天而仁覆永绝。
哺以滋旨。
嗌而莫就。
其为酷痛。
曷愈于斯。
以是思哀。
哀可知矣。
自朝及野。
知与不知。
闻之失声。
罔不震悼。
栈有青牛。
素服辕轭。
主之薨也。
踣地哀鸣。
仰天屑泪。
三日不䬴。
畜犹若是。
臣仆可知。
主之将薨。
驭马先殒。
捐馆之夕。
见梦别墅。
乘之周麾。
偏劳慭遗。
俾屏不逮。
田客傔从数骑。
久已云亡。
众皆惊起。
髣髴犹见。
虽所凭则厚。
而精气何多。
主于驸马
大义敦肃
不恃伣天之贵。
每极家人之礼。
驸马雅性夷简。
恬于名利。
愿究卫生之经。
庶臻久视之道。
主志深婉顺。
始慕真宗
故于他时。
并受法箓。
尝谓之曰。
易崇积善。
诗贵起予。
不以忠孝数事。
迭相告勖者。
则心有歉焉。
率而行之。
曷尝废坠。
又以为死生恒理。
先后之间。
若幸启手足。
必当禭我以道服。
瘗我于支提。
往来行言。
时见存恤。
则所怀足矣。
子若不讳。
我若殁身未亡。
洒扫茔陇。
出入窀穸。
奉君周旋。
噫嘻。
于斯之时。
以为谑浪。
岂悟今者。
皆符昔言。
有司奉诏。
将厚其礼。
驸马疏陈。
皆蒙允许。
粤以秋八月十九日甲申
暨其男试太常少卿赐紫金鱼袋晟鸿胪少卿晕试秘书丞赐紫金鱼袋杲试殿中丞昱暨子三女等。
虔窆公主于万年义丰之铜人原。
从理命也。
于乎。
风咏歌衣。
史称彤管。
纤微之善。
载籍犹称。
况乎七叶帝女。
分形归妹。
贵能上下。
忠以导躬。
德言容功之四美。
服女师母仪之训。
订之绵古。
孰与我京。
昔马迁著记。
谓之实录。
有道见述。
亦云无愧。
某学于旧史。
少识前载。
历考长代跋彼(疑)之盛。
未有如公主者焉。
虽壶则家风。
每挹如宾之敬。
而勤崇垂懿。
敢忘传信之辞。
铭曰。
秾矣公主
元元之绪。
圣皇之孙。
肃宗之女。
今上之妹。
生人之矩。
德言容功。
义仁孝忠。
温良恭俭。
敬让宏通
率履弗越。
高明有融。
下嫁于
猗那自久。
金石著明。
琴瑟斯友。
家道以正。
人伦斯厚。
凤凰于飞
梧桐是依。
噰噰喈喈。
福禄攸归。
和乐既孺。
德音莫违。
麟之趾定。
振振子姓。
方绍母师。
奄摧
一人痛毒。
九有违咏。
诏葬于何。
铜人之阿。
支提郁起。
宰树谁过。
空馀好合。
来往滂沲。
杭州钱塘县丞殷府君夫人颜君神道碣铭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四
君号真定
琅琊临沂人
北齐黄门侍郎之推府君之元孙。
皇朝秦王记室鲁府君之曾孙。
著作郎文崇贤学士勤礼府君之孙。
皇曹王侍读华州刺史昭甫府君之季女。
钱塘丞殷履直之妻也。
聪惠明达
发乎天性。
孝仁敬让
迥出人表。
精究国史。
博通礼经。
问无不知。
德无不备。
其在家也。
九族仰其壸仪。
其移天也。
六姻赖其任恤。
天后当宁。
旁求女史
太夫人殷氏。
以彤管之才。
膺大家之选。
召置左右。
不遑顾复。
二弟曰秘书监孙府君
太子少保惟贞府君
藐焉始孩。
倾隔怙恃。
君躬自诲育。
教之诗书。
悉擅大名
皆君力也。
叔父吏部郎中敬仲府君为酷吏所诬。
君率二妹宜芳安期司业岑献妻割耳诉冤。
因获减死。
又诞男成已。
而左耳缺焉。
君有三子。
长曰武康丞嘉绍。
尤工小篆。
为寸字飞白。
劲利绝伦。
绍子婿郎中柳芳
今之良史。
太乐令冕。
幼立盛名。
次曰处士齐望。
有成人之姿。
幼曰晋州长史成已。
雅善填书。
兼综才艺。
鸣谦勇退。
不登清秩。
每与文士族祖浚武平一吕因李嘏陈齐卿族舅厈朝内弟曜卿允南姨弟刘璀族弟寅同赋诗。
多擅警绝之句。
六女。
长适李氏。
安陆铨。
孝养于君。
次适王元淑
著汉春秋。
次适蔡九言。
生燕学生□为当代之冠。
次适颜昭粹。
粹女适司勋郎□才器为海内□扬钦生濯季淮幼适我兄阙疑。
仁亲友悌。
有□度为尼感殊□慈明及女娉真卿童孺时。
特蒙君教言辞音剖□延寿王孙赋崔氏飞龙篇江淹造化篇五都赋。
不幸开元二十五年秋七月有五日
以随牒终于成已尉氏之公馆。
享年八十四。
粤以明年春正月
合祔于东京万安山之王宝原。
礼也。
呜呼。
君全德内充。
慈仁外被。
才明可以升博士
法度可以律母师。
虽偕老不俱。
无石窌鱼轩之贵。
而长筵律庆。
多锵凤乘龙之欢。
于足云也。
真卿不敏。
夙承诲诱。
追深仁而莫逮。
谋不朽其庶兹。
铭曰。
于惟我姑。
德盛才怃。
受深伦育。
耳割冤苏。
惠及疏贱。
仁涵朽枯。
子孙宴喜。
龙凤相趋。
教我音辞。
王孙五都。
期颐未究。
人世俄殊。
刻石坟阿。
声流八区。
裴遵庆吏部尚书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一
门下。尚书万事之本。
选部五曹之右。以掌邦典。
以抡官材。汉魏以来。
多用宿儒高德。盖重其任也。
金紫光禄大夫太子少傅集贤待制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裴遵庆。周慎礼节。
敬让素居。博学而识前言。
懿文而敦大体。乃者匡弼王室。
克和庶政。训导储宫
用宏三善。日新之美。
岁晚弥彰。自陶融于元和。
不婴拂于俗务。名臣令望。
清议攸归。处以铨覈。
用澄流品。抑华取实。
无俾滞才。可吏部尚书
散官勋封如故。主者施行。
朱希彩幽州管内观察使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三
敕。
古以五长八使。
考察风俗。
彰善瘅恶。
时而飏之。
则监部廉部其理也。
今之元戎有声绩优异者。
锡命兼领。
亦进律之制焉。
而又实其封邑。
盖申之以明劝。
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持节幽州节度营田副大使知节度事经略军使兼卢龙节度并管内支度营田及押奚契丹两藩等使上柱国朱希彩
贞方以合义。
纯厚以纳忠。
智谋浚发。
才识精辨。
作我垣翰
保于幽燕。
讲求刑礼。
参军政。
敦洽敬让
以和人心。
正其纲条。
郡务大举。
东罢渡辽之警。
北清戴斗之气。
疆吏缓带。
戎车税鞅。
从事
方面以宁。
厥赋惟错。
实于天府
选劳则大。
铭在旂常。
勤职首公。
有光相寄。
委以连率。
加其真食。
懋乃勋节。
服兹宠章。
可兼充管内观察处置使
仍赐实封一百户
馀并如故。
为人祭柳侍御史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二
年月日。
具官某。
谨以清酌庶羞之奠。
敬祭于故侍御史柳公之灵。
惟公以孝友承家。
以直方从政
以温厚行已。
敬让与人。
作掾大邦。
有亲信之称。
典司通邑
著循吏之名。
冠惠文。
佐廉问。
輶轩所指。
吏肃风变。
列郡攸摄。
斯人以宁。
方将馀庆而介景福。
令名而延大耋。
天不与善。
命也有终。
士林怛骇。
亲友欷叹。
呜呼哀哉。
某等获与公游。
联职戎司
适云少别。
俄见凶归。
于以设奠。
出乎郊歧。
魂也何之。
幽明此辞。
呜呼哀哉。
尚飨。
请不与李万荣汴州节度使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五
右。希颜奉宣进止。
万荣安抚有功。闻亦忠义。
甚得众心。若更淹迟。
却恐事不稳便。今商量除一亲王充节度使
且令万荣知留后。其节度制便从内出。
万荣须与改官。卿等即商量进来者。
臣性习懦顽。艺识空乏。
辱当将任。待罪宰司
事关安危。不敢容默。
虽服戎角力。谅匪克堪。
而经武伐谋。或有所见。
制置之安危由势。付授之济否由才。
势如器焉。唯在所置。
置之险地则覆。致之夷地则平。
材如负焉。唯在所授。
授踰其力则踣。授当其力则行。
故负重者不可以微劣胜。器大者不可以轻易处。
有巨力而加重负。犹惧蹶跌之不虞。
择安地而寘大器。尚虑倾覆之难备。
焉有委非所任。置非所安。
而望其不颠不危。固亦难矣。
刘士宁穷凶极暴。众所不容。
李万荣因人之心。闭城拒逐。
为国除害。亦有可嘉。
诚宜星夜上闻。请择节将。
今所陈奏。颇涉张皇。
但露徼求之情。殊无退让之礼。
据兹鄙躁。殊异纯良。
又闻本是滑人。偏厚当州将士。
与之相得。才止三千。
诸营之兵。已甚怀怨。
据此颇僻。亦非将材。
且邀君而力取其位不忠。逐帅而谋代其权不义。
犯此二者。而加之非材。
得志骄盈。不悖则败。
悖谓犯上。败谓偾军。
俱为厉阶。莫见其可。
今虽遽加宠命。务餍贪求。
曲示保持。冀消凶慝。
然其所行不逊。所得无名。
纵之则反侧而益疑。夺之则觖望而肆恶。
夫善始而克终者犹寡。况始于不善。
而求能以义自全者乎。又缘尝自蓄谋。
危主将。及居人上。
恒恐见图。必于部校之间。
多有疑阻之衅。上下猜贰。
何能久安。纵未干纪乱常。
亦必丧师蹙境。所以承前方镇之任。
选建才德。而不副所委者。
则有矣。其不由才德而授。
终能殿邦固节者。未之有也。
是犹置器欲安。而不择可安之势。
负重欲济。而不量可济之材。
处非所宜。不败何待。
陛下若谓臣说体迂阔。有异军机。
引喻乖疏。不同事实。
臣请指陈汴宋一管。近代成败之迹。
皆陛下之所经见者。以为殷鉴。
惟陛下览而察之。往者田神功作镇河南
领汴宋徐泗兖郓曹濮八州之地。兵食兼足。
职贡备修。左肃青齐。
右弥滑魏。南控淮浙。
北辅荥。殷如长城。
不震不耸。此由制置于可安之地。
付授得可济之材。其为利宜。
斯谓大矣。及神功入觐。
遘厉不还。先皇帝示眷悼之优崇。
贪因循之便易。知神玉才不胜任。
排众议而竟授之。既而维御无方。
经略失制。权归豪将。
势散列城。祸机一兴。
内叛外破。委三军于暴帅。
陷五郡于匪人。转输所经。
涂路亟阻。此由制置于必危之地。
付授于必踬之才。其为败伤。
亦已甚矣。近者刘元佐驱攘巨猾。
厎复大梁。即镇如兹。
几将十载。虽不能勤身节用。
以抚疲氓。毕力竭诚。
以扬丕烈。然尚号令由已。
部属畏威。缉修戎旅。
振耀声势。远迩谈瞩。
且为完军。制持东方。
犹有所倚。及元佐殂没。
朝廷命吴凑代之。士宁凶顽。
辄敢眦睚。素非得众。
且甚不材。缓之旬时。
必自离沮。随机制驭。
指顾可平。陛下念深黎元。
姑务容养。适使奸徒得计。
庸竖作狂。但肆丑厉之词。
岂怀任置之惠。运路几绝。
生人重残。殷然垣翰之军。
鞠为污染之俗。追思致患之本。
岂不失于苟且哉。今若又授万荣
则与士宁何异。负力而取。
谁曰不然。邀取而除。
孰为非据。苟邀则不顺。
苟允则不诚。君臣之间。
势必嫌阻。与其图之于滋蔓。
不若绝之于萌芽。忘久远而乐因循。
固非英主御天下长算远虑之计也。且为国之道。
以义训人。将教事君。
先令顺长。用能弥争夺之祸。
绝窥觊之心。圣人所以兴敬让而服暴强。
礼达而分定故也。假使士宁为将。
慢上虐人。万荣怀奉国之诚。
禀嫉恶之性。弃而违之。
斯可矣。讨而逐之。
亦可矣。谋其帅而篡其位。
则不可焉。何者。
方镇之臣。事多专制。
欲加之罪。谁则无辞。
若使倾夺之徒。便得代居其任。
利之所在。人各有心。
此源潜滋。祸必难救。
非独长乱之道。亦开谋逆之端。
四方诸侯。谁不解体。
得一夫而丧偫帅。其何利之有焉。
矧兹一夫。犹未可保。
徒乱风教。以生人心。
昨者所逐士宁。盖起于仓卒。
诸郡守将。固非连谋。
一城师人。亦未协志。
况又待之不一。抚之不均。
党助万荣。其能有几。
仍各计度于成败之势。回遑于逆顺之名。
安肯捐躯。与之同恶。
今所以未即变者。皆为万荣所诱。
许其赏给货财。且相服从。
以候制旨。陛下但于文武偫臣之内。
选一和惠宽敏素为军旅所爱信者。命为节度
仍降优诏。慰劳彼军。
万荣以抚定之功。别加宠任。
褒将士以辑睦之义。厚赐资装。
众知保安。人且怀惠。
舍此助乱。更将何求。
揆其大情。理必宁息。
万荣纵欲跋扈。势何能为。
三军既自离心。列城又不为援。
缘其迫逐主将。诸道必复憎嫌。
迩无所亲。远无所与。
不劳天讨。必自歼夷。
陛下何所为虞。而欲受其邀致。
臣虽孱怯。窃有未安。
昨因希颜宣旨却回。已与赵憬等同附口奏。
展转申吐。虑多阙遗。
臣更通夕详思。恐亦无易于此。
不胜拳拳愚恳。谨复密启以闻。
如蒙圣恩察纳。臣即与赵憬等商量应须处置事宜。
具作条件闻奏。傥后事有愆素。
臣请受败挠之罪。谨奏。
武成王 中唐 · 陆淳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八
臣闻统天下者礼法也。救天下者权数也。
拯难者常以权变礼。以数易法。
有国者则尚德而贱数。尊礼而晦权。
何者。礼法行则民安其分。
务于修身。权数骋则人思变常。
务于苟得。安其分。
理之源也。思变常。
乱之本也。故救一时之弊者。
事不可贻于将来。垂万世之法者。
道不必行于当代。窃以武成王殷臣也。
之暴不能谏。而佐武王以倾之。
于周则社稷之臣矣。于殷谓之何哉。
且夫尊其道者。必师其人。
必尚其行。使天下之人。
入是庙也。登是堂也。
稽其人可以思见。师其道所由致法。
则俾夫立节死义之士。安所措其心乎。
圣人所以尊尧舜。贤夷齐。
不法桓文。不赞伊吕。
先之以敬让。尊之以礼乐。
盖谓此也。使武成之名与文宣为偶。
权数之略与道德齐衡。恐非不刊之典也。
臣愚为宜罢上元追封立庙之制。依贞观于磻溪置祠。
令有司以时享奠。斯得礼之正也。
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右金吾卫大将军工部尚书太原郡公王公神道碑816年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公讳用。
字师柔
太原人
庄宪皇太后之弟。
今天子之舅。
太师之子。
太尉之孙。
司徒之曾孙。
元和元年
上朝太后南宫。
大褒外氏。
自外高王父而下至外王父。
咸册登公师
载之史。
皇太后昆弟。
唯公一人。
于是特拜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少詹事
三月
因迁大詹事
赐勋上柱国
封郡公
国于太原
益掌厩苑之事。
公起外戚子弟。
秩卑年少。
岁馀。
超居上班
官尊职大。
朝夕两宫。
而能敬让以敏。
持以礼法。
不挟不矜。
宾接士大夫。
高下中度。
兴官耆事。
滋久愈谨。
由是朝廷推贤。
所处号治。
少府监太子宾客
别职仍初。
左散骑常侍右金吾大将军
皆以选进。
不专为恩。
十一年秋
将以八月庄宪太后
一月壬申
以疾告薨。
春秋四十有七。
上罢朝二日。
为位以哭。
工部尚书
十一月壬申
于万年县落女原。
夫人河南胡氏。
号太原郡夫人
有子六人。
女子一人。
葬得日。
公之姊婿京兆尹李翛。
太子右庶子韩愈曰。
子以文。
常铭贤公卿。
今不可以辞。
应曰诺。
而为铭曰。
有蟜氏国。
实出炎轩。
蜀涂莘挚。
正之门。
孰丰其川。
不羡其源。
王氏周冑。
官封继继。
实生圣女。
以母唐帝。
公惟后季。
天子吾甥。
卑躬慎德。
不与宠横。
年方未老。
后哀犹新。
如何不惠。
而殒其身。
刻文兹石。
久载攸存。
张钦夫论程集改字(二十七日别纸)1166年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八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三、《永乐大典》卷二二五三六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伏蒙垂谕向论程集之误,《定性书》《辞官表》两处已蒙收录,其它亦多见纳用,此见高明择善而从,初无适莫,而小人向者妄发之过也。
然所谓不必改、不当改者,反复求之,又似未能不惑于心,辄复条陈,以丐指喻。
夫所谓不必改者,岂以为文句之间小小同异,无所系于义理之得失而不必改耶?
熹所论出于己意,则用此说可也。
今此乃是集诸本而證之,按其旧文,然后刊正,虽或不能一一尽同,亦是类会数说而求其文势语脉所趋之便。
除所谓「疑当作某」一例之外,未尝敢妄以意更定一点画也。
此其合于先生当日本文无疑
今若有尊敬重正而不敢忽易之心,则当一循其旧,不容复有豪发苟且迁就于其间,乃为尽善。
惟其不尔,故字义迂晦者,必承误彊说而后通(如「遵」误作「尊」,今便彊说为尊其所闻之类是也。)
语句刓阙者,须以意属读然后备(如「尝食絮羹叱止」之无「皆」字,则不成文之类是也。)
此等不惟于文字有害,反求诸心,则隐微之间,得无未免于自欺耶?
且如吾辈秉笔书事,唯务明白,其肯故舍所宜用之字而更用它字,使人彊说而后通耶?
其肯故为刓阙之句,使人属读而后备耶?
人情不大相远,有以知其必不然矣。
改之不过印本字数稀密不匀,不为观美,而它无所害,然则胡为而不改也?
卷子内如此处已悉用朱圈其上,复以上呈。
然所未圈者,似亦不无可取。
方执笔时,不能不小有嫌避之私,故不能尽此心。
今人又来督书,不容再阅矣,更乞详之可也。
所谓不当改者,岂谓富谢书《春秋序》之属?
而书中所喻「沿」「溯」、犹子二说,又不当改之尤者耶?
以熹观之,所谓尤不当改者,乃所以为尤当改也。
大抵熹之愚意止是不欲专辄改易前贤文字,稍存谦退敬让之心耳。
若圣贤成书稍有不惬己意处,便率情奋笔,恣行涂改,恐此气象亦自不佳。
盖虽所改尽善,犹启末流轻肆自大之弊,况未必尽善乎?
伊川先生尝语学者,病其于己之言有所不合,则置不复思,所以终不能合(答杨迪及门人二书,见集。)
今熹观此等改字处,窃恐先生之意尚有不可不思者,而改者未之思也。
盖非特己不之思,又使后人不复得见先生手笔之本文,虽欲思之以达于先生之意,亦不可得。
此其为害,岂不甚哉?
夫以言乎己,则失其恭敬退让之心;
以言乎人,则启其轻肆妄作之弊;
以言乎先生之意,则恐犹有未尽者而绝人之思。
姑无问其所改之得失,而以是三者论之,其不可已晓然矣。
老兄试思前圣入太庙每事问,存饩羊,谨阙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深戒不知而作,教人多闻阙疑之心为如何,而视今日纷更专辄之意象又为如何,审此则于此宜亦无待乎熹之言而决,且知熹之所以再三冒渎,贡其所不乐闻者,岂好己之说胜,得已而不已者哉。
熹请复论「沿」「溯」、犹子之说,以实前议。
夫改「沿」为「溯」之说,熹亦窃闻之矣。
如此晓破,不为无力。
然所以不可改者,盖先生之言垂世已久,此字又无大害义理,若不以文辞害其指意,则只为「沿」字而以「因」字「寻」字「循」字之属训之,于文似无所害,而意亦颇宽舒
必欲改为「溯」字,虽不无一至之得,然其气象却殊迫急,似有彊探力取之弊。
先生所以不用此字之意,或出于此。
不然,夫岂不知「沿」「溯」之别而有此谬哉?
盖古书「沿」字亦不皆为顺流而下之字也(《荀子》云:「反铅察之」。注云:「铅与沿同,循也。」)
惜乎当时莫或疑而扣之,以祛后人之惑,后之疑者又不能阙而遽改之,是以先生之意终已不明,而举世之人亦莫之思也。
大抵古书有未安处,随事论著,使人知之可矣。
若遽改之,以没其实,则安知其果无未尽之意耶?
汉儒释经,有欲改易处,但云「某当作某」,后世犹或非之,况遽改乎?
且非特汉儒而已,孔子删《书》,「血流漂杵」之文因而不改,孟子继之,亦曰「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终不刊去此文,以从己意之便也。
然熹又窃料改此字者,当时之意亦但欲使人知有此意,未必不若孟子之于《武成》。
但后人崇信太过,便凭此语涂改旧文,自为失耳。
愚窃以为此字决当从旧,尤所当改。
若老兄必欲存之,以见「溯」字之有力,则请正文只作「沿」字,而注其下云「某人云『沿』当作『溯』」,不则云「胡本『沿』作『溯』」,不则但云「或人」可也。
如此两存,使读者知用力之方,改者无专辄之咎,而先生之微音馀韵,后世尚有默而识之者,岂不两全其适而无所伤乎?
犹子之称谓不当改,亦所未喻。
盖来教但云侄止是相沿称之,而未见其害义不可称之意,云称犹子尚庶几焉,亦未见其所以几之说,是以愚瞢未能卒晓。
然以书传考之,则亦有所自来。
盖《尔雅》云:「女子谓兄弟之子为侄」。
注引《左氏》「侄其从姑」以释之,而反复考寻,终不言男子谓兄弟之子为何也。
以《汉书》考之,二疏乃今世所谓叔侄,而传以父子称之,则是古人直谓之子,虽汉人犹然也。
盖古人淳质,不以为嫌,故如是称之,自以为安。
降及后世,则心有以为不可不辨者,于是假其所以自名于姑者而称焉。
虽非古制,然亦得别嫌明微之意。
而伯父叔父与夫所谓姑者,又皆吾父之同气也,亦何害于亲亲之义哉?
今若欲从古,则直称子而已。
若且从俗,则伊川、横渠二先生者皆尝称之。
伊川尝言礼从宜,使从俗有大害义理处,则须改之。
夫以其言如此而犹称侄云者,是必以为无大害于义理故也。
故其遗文出于其家,而其子序之,以行于世,举无所谓犹子云者。
而胡本特然称之,是必出于家庭之所笔削无疑(若曰何故它处不改,盖有不可改者。如祭文则有对偶之类是也。)
若以称侄为非而改之为是,亦当存其旧文而附以新意。
况本无害理,而可遽改之乎?
今所改者出于《檀弓》之文,而彼文止为丧服兄弟之子与己子同,故曰「兄弟之子犹子」也。
与下文「嫂叔之无服也」、「姑姊妹之薄也」之文同耳,岂以为亲属之定名哉?
犹即如也,其义系于上文,不可殊绝明矣。
若单称之,即与世俗歇后之语无异。
若平居假借称之,犹之可也,岂可指为亲属之定名乎?
若必以为是,则自我作古,别为一家之俗,夫亦孰能止之?
似不必强挽前达,使之同己,以起后世之惑也。
故愚于此亦以为尤所当改以从其旧者。
若必欲存之,则请亦用前例,正文作「侄」,注云「胡本作『犹子』」,则亦可矣。
《春秋序》、富谢书其说略具卷中,不知是否。
更欲细论,以求可否,此人行速,屡来督书,不暇及矣。
若犹以为疑,则亦且注其下云「元本有某某若干字」,庶几读者既见当时言意之实,又不掩后贤删削之功。
其它亦多类此,幸赐详观,即见区区非有偏主必胜之私,但欲此集早成完书,不误后学耳。
计老兄之意岂异于此?
但恐见理太明,故于文意琐细之间,不无阔略之处;
用心太刚,故于一时意见所安,必欲主张到底,所以纷纷,未能卒定。
如熹则浅暗迟钝,一生在文义上做窠窟,苟所见未明,实不敢妄为主宰,农马智专,所以于此等处不敢便承诲谕,而不自知其僭易也。
伏惟少赐宽假,使得尽愚,将来改定新本,便中幸白共父寄两本来,容更参定,笺注求教(所以欲两本者,盖欲留得一本作底,以备后复有所稽考也。)
傥蒙矜恕,不录其过而留听焉,不胜幸甚幸甚。
许州文宣王新庙碑836年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岁在丙辰元日
开成许州尚书杜公作文宣王暨学舍于兑隅。
革故而鼎新也。
前年公受社与钺。
且董淮扬汝南之师。
八月上丁。
释菜于宣父之室。
陋宇荒阶。
不足回旋。
已事而叹。
乃询黄发。
有乡先生前致辞曰。
自盗起幽陵。
许为兵冲。
连战交捽。
率无宁岁。
耳悦钲鼓。
不闻弦歌。
目不知书。
不害为智。
迩来生聚教养。
起居祖习。
一出于军容。
今幸天子怜许民。
为择贤侯。
此人人思治之时也。
公曰诺。
吾当先后之。
于是元年修戎律以通众志。
次年成郡政以蠲民瘼。
季年崇教本以厚民风。
我言既从。
乃卜新宫瀷水之濒。
城池在东。
登登其杵。
坎坎其斧。
绳之墨之。
凿枘枝梧。
载涂载奂。
𪐦焉陵虚。
寝庙宏敞。
斋宫严閟。
轩墀厢庑。
俨雅清洁。
门庭墙仞。
望之生敬。
外饰觚棱。
中设黼幄。
向明当宁。
用王礼也。
尧头禹身华冠象佩之容。
取之自邹鲁。
及门睹奥偶形画像之仪。
取之自太学
尊彝笾豆青黄规矩之器。
秉周礼也。
牺牲制币荐献升降之节。
遵国章也。
藏经于重檐。
敛器于庋椟。
讲筵有位。
鼓箧有室。
授经有博士
督课有助教
指踪有役夫。
洒扫有庙干。
公又割隙地为广圃。
莳其柔蔬。
而常菹旨蓄之御备。
舍已俸为子钱。
榷其孳赢。
而盐酪釭膏之用给。
济济莘莘。
化行风驱。
家慕恭俭。
户知敬让
父诲其子。
兄规其弟。
不游学堂。
与挞市同。
繇是縻勇爵戴鹖冠者。
往往弭雄姿而观习礼义。
矜甲冑者知根于忠信。
服缦胡者不敢侮缝掖。
教化之移人也。
如置邮焉。
冬十一月
许人以新儒宫成来告。
且乞辞。
欲行乎远也。
公名悰。
字永裕
丞相岐国公之孙。
岐公弼谐三帝。
硕。
学冠天下。
尝著书二百馀篇。
言礼乐刑政古今损益。
统名曰通典。
藏在石室。
副行人间。
今孝孙聿修之。
形乎事业。
播于声诗。
懿哉能世其家也。
禹锡昔年忝岐公门下生。
四参公府。
近年牧汝州
许昌
躬阅其政。
故不得
遂铭于丽牲之碑。
铭曰。
许介韩魏。
四征之地。
兵兴已还。
其斗㘖㘖。
亦有儒宫。
轧于兵间。
贤族戾止。
思乐泮水。
俾人向学。
王化之始。
便地爰相。
新规郁起。
庙貌斯严。
堂皇有炜。
秩秩礼物。
祁祁冑子。
入于门墙。
如造阙里。
春诵夏弦
载扬淑声。
风于闾阎。
浃于郊坰。
斑白。
家尊父兄。
与化而迁。
其犹性成。
昔之委巷。
相诟交侮。
今逢亲戚。
不道媟语。
昔之连营。
誇力使酒。
今遇宾客
敛容拱手。
鲁有泮林。
鸟革其音。
许崇学敩
民悦其教。
镌于圭石。
以志新庙。
平赋书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
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又曰。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贡。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欲轻之于尧舜之道。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大桀小桀也。是以什一之道。公私皆足。人既富。然后可以服教化。反淳朴。古之圣贤。未有不善于为政理人。而能光于后代者也。故善为政者莫大于理人。理人者莫大于既富之又教之。凡人之情。莫不欲富足而恶贫穷。终岁不制衣则寒。一日不得食则饥。四人之苦者。莫甚于农人。布帛。农人之所生也。岁大丰。农人犹不能足衣食。如有水旱之灾。则农夫先受其害。有若曰。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夫如是。百姓之视其长上如仇雠。安既不得享其利。危又焉肯尽其力。自古之所以危亡。未有不由此者也。人皆知重敛之可以得财。而不知轻敛之得财愈多也。何也。重敛则人贫。人贫则流者不归。而天下之人不来。由是土地虽大。有荒而不耕者。虽耕之。而地力有所遗。人日益困。财日益匮。是谓弃天之时。遗地之利。竭人之财。如此者虽欲为社稷之臣。建不朽之功。诛暴逆而威四夷。徒有其心。岂可得耶。故轻敛则人乐其生。人乐其生。则居者不流而流者日来。居者不流而流者日来。则土地无荒。桑柘日繁。尽力耕之。地有馀利。人日益富。兵日益强。四邻之人。归之如父母。虽欲驱而去之。其可得耶。是以与之安而居。则富而可教。与之危而守。则人皆自固。孟轲所谓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人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呜呼。仁义之道。章章然如大道焉。人莫不知之。然皆不能行。何也。见之有所未尽。而又有嗜欲以害之。其自任太多。而任人太寡。是以有土地者有仁义。无代无之。虽莫不知之。然而未有一人能行之而功及后代者。由此道也。秦灭古法。隳井田。而夏殷周之道废。相承滋久。不可卒复。是以取可行于当时者。为平赋书。而什一之法存焉。庶几乎能有行之者云尔。
凡为天下者视千里之都。为千里之都者视百里之州。
为百里之州者起于一亩之田。五尺谓之步(古者六尺为步古之尺小为兹时之尺四尺八寸则方一步为古之方一步馀三百步六寸二分五釐)
二百有四十步谓之亩(古者步百为亩与此时不同从俗之数则易行也一亩为古之田三亩)。三百有六十步谓之里(古者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之田九夫三屋方三百步为一里也方一里之田九夫顷异名也)
方里之田五百有四十亩(亩百为顷五顷四十亩也古之里虽小其亩又加小所以古之方一里为田九顷兹时方一里为田五顷四十亩为古之田一十六顷有二十亩也)。十里之田五万有四千亩(五百四十顷也为古之田一千六百二千顷也)
百里之州五十有四亿亩(五万四十顷也为古之田一十六万二十顷也)。千里之都五千有四百亿亩(五百四十万顷也为古之一千六百二十万顷也)
方里之内。以十亩为之屋室径路
牛豚之所息。韭菜蔬之所生植。
里之家给焉(古者方一里为井为田九百亩农夫家各受田百亩公田八十亩八家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理私事诗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馀田二十亩为庐井屋室兹时里既加大一亩之田为古之三亩则十亩之田为古之三十亩校其多少亦相若矣)。凡百里之州。
为方十里者百。州县城郭之所建。
通川大途之所更。邱墓乡井之所聚
圳遂沟渎之所渠。大计不过方十里者三十有六。
有田一十九亿四万有四千亩(一万九千四百四十顷也)。百里之家给焉。
千里亦如之。高山大川城郭其中。
斩长缀短而量之。一亩之田。
以强并弱。水旱之不时。
虽不能尽地力者。岁不下一石。
公索其十之一。凡百里之州有田五十有四亿亩。
以一十九亿四万有四千亩为之州县城郭通川大途圳遂沟浍邱墓乡井屋室径路。牛豚之所息。
韭菜蔬之所生植。馀田三十四亿五万有六千亩(三万四千五百六十顷也)
亩率十取一石。为三十四万五千有六百石。
以贡于天子。以给州县凡执事者之禄。
以供宾客。以输四方。
以禦水旱之灾。皆足于是矣。
其田间树之以。凡树桑人一日之所休者谓之功。
太寡则乏于帛。太多则暴于田。
是故十亩之田。植桑五功。
一功之蚕。取不宜岁度之。
虽不能尽其功者。功不下一匹帛。
公索其百之十。凡百里之州有田五十四亿亩。
以十九亿四万有四千亩为之州县城郭通川大途圳遂沟浍邱墓乡井屋室径路。牛豚之所息。
韭菜蔬之所生植。馀田三十四亿五万有六千亩。
之田大计三分当其一。其土卑。
不可以植桑。馀田二十三亿有四千亩。
树桑凡一百一十五万有二千功。功率十取一匹帛。
为帛一十一万五千有二百匹。以贡于天子。
以给州县凡执事者之禄。以供宾客
以输四方。以禦水旱之灾。
皆足于是矣。鳏寡孤独有不人疾者。
公与之粟帛。能自给者。
弗征其田桑。凡十里之乡。
为之公囷焉。乡之所入于公者。
岁十舍其一于公囷。十岁得粟三千四百五十有六石。
十里之乡多人者不足千六百家。乡之家保公囷。
使勿偷。饥岁并入不足于食。
量家之口多寡。出公囷与之。
而劝蚕以须之升焉。及其大丰
乡之正告乡之人。归公所与之畜。
当戒必精勿濡。以内于公囷。
穷人不能归者与之。勿徵于书。
则岁虽大饥。百姓不困于食。
不死于沟洫。不流而入于他矣。
人既富。乐其生。
重犯法而易为善。教其父母使之慈。
教其子弟使之孝。教其在乡党使之敬让
羸老者得其安。幼弱者得其养。
鳏寡孤独有不人病者皆乐其生。屋室相邻。
烟火相接于百里之内。与之居则乐而有礼。
与之守则人皆固其业。虽有强暴之兵不敢陵。
自百里之内推而布之千里。自千里而被乎四海。
其孰能当之。是故善为政者。
百姓各自保而亲其君上。虽欲危亡。
弗可得也。其在诗曰。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
绸缪牖户。今此下民。
或敢侮予。此之谓也。
刘悟检校司空幽州节度使821年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门下。朕闻将星明则英豪用。
灵旗指则氛祲销。劲草可以受疾风。
盘根然后见利器。苟非处剧。
何以用长。况幽并少年。
燕赵奇士。居常以紫骝自骋。
失意则白刃相雠。将领斯难。
是先才杰。昭义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泽潞磁邢洺等州观察制置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一作左)仆射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上柱国彭城郡食邑三百户刘悟
天与忠诚。人推敬让
孟贲之勇。不以力闻。
廉颇之强。使之心服。
是以居危邦以智勉。临大节以功高。
尝见委于先朝。屡作藩于右地。
朕以辽阳巨镇。自我康宁。
姑欲抚之以仁。然后示之以礼。
守臣婴疾。幕吏擅权
挠政行私。亏恩剥下。
过为箠楚。妄作威棱。
不均飨士之羊。徒养乘轩之鹤。
致滋扰(一作挠)变。职此之由。
不有将才。孰惩儿戏。
敷求朕志。深谓汝谐
是用拔奇。式冀宣力。
帖以亚相。宠之上公
俾光十乘之行。以壮三军之气。
检校司空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幽州卢龙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观察处置押奚契丹两蕃经略卢龙等使。散官勋封如故。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五十二
问曰。
朕观古之王者。
受命君人
兢兢业业。
承天顺地。
靡不思贤能以济其理。
求谠直以闻其过。
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
汉徵极谏而文学稍进。
匡时济俗
罔不率繇。
厥后相循。
有名无实。
而又设以科条。
增求茂异。
舍斥已之至论。
进无用之虚文。
指切著明。
罕称于代。
兹朕所以叹息郁悼。
思索其真。
是用发恳恻之诚。
咨体用之要。
庶乎言之可行。
行之不倦。
上获其益。
下输其情。
君臣之间。
驩然相与。
子大夫得不勉思朕言而茂明之。
我国家光宅四海。
年将二百。
十圣宏化
万邦怀仁
三王之礼靡不讲。
六代之乐罔不举。
浸泽于下。
升中于天。
周汉已还。
莫斯为盛。
自祸阶漏坏。
兵宿中原。
生人困竭。
耗其大半。
农战非古。
衣食罕储。
念兹疲氓。
未遂富庶。
督耕植之业。
而人无恋本之心。
峻榷酤之科。
而下有重敛之困。
举何方而可以复其盛。
用何道而可以济其艰。
既往之失。
何者宜惩。
将来之虞。
何者当戒。
主父惩患于晁错而用推恩。
夷吾致霸于齐桓而行寓令
精求古人之意。
启迪来哲之怀。
眷兹洽闻。
固所详究。
又执契之道。
垂衣不言。
委之于下。
则人用其私。
专之于上。
则下无其效。
汉元优游于儒学。
盛业竟衰。
光武责课于公卿。
峻政非美。
二途取舍。
未获所从。
予心浩然。
盖所疑惑。
子大夫孰究其旨。
属之于篇。
兴自朕躬。
无悼后害。
对。
臣方病近古之策不行。
而陛下幸及之。
是天下人人之福也。
微臣其敢忍意而不言乎。
且臣闻之。
古者以言赋纳
岂虚美哉。
盖用之也。
是以益赞禹而班师。
说复王而作命。
斯皆用言之大略也。
汉文帝羞不若尧舜
始以策求士。
乃天下郡国有贤良之贡入焉。
塞诏者晁错而已。
武帝然后董仲舒出。
然而卒不能选用条对。
施之天下。
夫用其策不弃其人。
以其利于时也。
得其人而弃其策。
又何为乎。
若此则徒设试言之科。
而不得用言之实矣。
降及魏晋
朝成而暮败之不暇。
又恶足言其策哉。
我唐列圣君临。
策天下之士者多矣。
异时莫不光扬其名声。
宠绥其爵禄。
然而曾不闻天下之人曰。
某日天子降某问。
得某士。
行某策。
济某功。
抑不知直言之诏屡下。
而直言之士不出耶。
亦不知直言之士屡出。
而直言之策不用耶。
今陛下肇临海内。
务切黎元。
求斥已之至言。
责著明之确论。
实命说代言之盛意也。
微臣何足以承之。
然臣所以上愚对。
皆以指病陈述而为典要。
不以举凡体论而饰文词。
事苟便人。
虽繁必献。
言苟谐理。
虽鄙必书。
固不足以副陛下恳恻之诚。
庶可以尽微臣体用之目耳。
伏愿陛下以臣此策。
委之有司。
苟或可观。
施之天下。
使天下之人曰。
惜哉汉文。
虽以策求士。
迨我明天子。
然后能以策济人。
则臣始终之愿毕矣。
如或言不适用。
策不便时。
则臣有瞽圣欺天之罪。
将寘于典刑。
陛下固不得而宥之矣。
亦臣之所甘心焉。
臣伏读圣策。
乃见陛下悼礼乐之寖微。
恤黎人之重困。
责复盛济艰之术。
酌推恩寓令之宜。
斯皆当今之急病也。
微臣敢不别白而书之。
昔我高祖武皇帝拨去乱政。
太宗文皇帝鞬櫜干戈。
被之以仁风。
润之以膏露。
戢天下之役而天下之人安。
省天下之刑而天下之人寿。
通天下之志而天下之气和。
总天下之众而天下之众理。
理故敬让之节著。
和故欢爱之化行。
是以革三王之所因。
兼六代之尽美。
称至德者。
文皇以代尧舜
岂异事哉。
有诚信以将之也。
明皇帝即位
实号中兴。
方其任姚宋而右贤能也。
虽禹汤文武之俗。
不能举焉。
四十年间。
刑罚不试。
人用滋植。
四海大和。
于是奉升中告禅之仪。
则封泰山而秩嵩华。
念岁巡时迈之典。
则去咸镐而朝洛阳
礼既毕行。
物亦随耗。
天宝之后。
徭戍作兴。
气盛而微。
理固然也。
曩时之乳哺而有之者。
一朝为兵歼之。
兵兴以来。
至今为梗。
兵兴则户减。
户减则地荒。
地荒则赋重。
赋重则人贫。
人贫则逋役逃征之罪多。
而权宜之法用矣。
今陛下躬亲本务。
首问偫儒。
念礼乐之不兴。
叹升平之未复。
斯诚天下之人将绝复完之日也。
微臣何幸而对扬之。
微臣以为将欲兴礼乐。
在先富黎人。
将欲富黎人。
在先息兵革。
息兵革之术。
臣请略言之。
夫古所谓销兵革者。
非谓幅裂其旗章。
销铄其锋刃而已也。
盖诚信著于上。
则忠孝行于下。
敬让立于内。
则夷狄和于外。
夷狄和则边鄙之兵息。
敬让立则争夺之患销。
争夺之患销则和顺之心作。
顺之心作而礼乐之道兴矣。
此先王修政辑兵兴礼乐富黎人之大略也。
陛下必欲责臣以详究之术。
臣又请指事以明之。
夫食力之不克。
虽神农设教。
天下不能无馁殍之人矣。
是以古之不农而食之者。
四而已矣。
吏有断狱之明则食之。
军有临敌之勇则食之。
工有便人之巧则食之。
商有通物之智则食之。
是四者。
率皆明者勇者巧者智者之事也。
百天下之人。
无一二焉。
苟不能于此者。
不农则不得食。
不织则不得衣。
人之情。
衣食迫于中。
则作业兴于外。
是以游食者寡。
而务本者多。
岂强之哉。
彼易图而此难及也。
今之事则不然。
吏理无考课之明。
卒伍废简稽之实。
百货极淫巧之工。
列肆尽兼并之贾。
加以依浮图者。
去华绝俗之贞。
而有抗役逃刑之宠。
假戎服者。
无超乘挽彊之勇。
而有横击诟吏之骄。
是以十天下之人。
九为游食。
惷朴愚谨不能自迁者。
而后依于农。
此又非他。
彼逸而易安。
此劳而难处也。
以惰游之户藏富。
而耕桑之赋愈重。
曩时之十室共耕而有不给者。
今且聚之于一夫矣。
虽有慈惠之长。
仁隐之吏。
尚不能存。
憯断击搏之。
则将转移于沟壑矣。
今之课吏者。
以赋敛无逋负为上。
以臣观之。
足陛下之赋者。
诚所以害陛下之人耳。
若然则农桑之赋既如彼。
惰游之众又如此。
耕桑之赋重。
则恋本之心薄。
惰游之户众。
则富庶之道废。
此必然之理也。
今陛下诚能明考课之法。
减冗食之徒。
绝雕虫不急之功。
罢商贾兼并之业。
洁浮图之行。
峻简稽之书。
薄农桑之徭。
与耕战之术。
则惰游之户尽归。
而恋本之心固矣。
恋本之心固。
则富庶之教兴矣。
贞观开元之盛复矣。
若此则既往之失由前。
将来之虞由后。
在陛下悠久戒之慎之而已。
至于主父偃乘七国并吞之后。
将分裂而矫推恩。
管夷吾当诸侯争夺之时。
先诈力而行寓令
皆一时之权术也。
岂可谓明白四达。
与日月齐明于圣朝哉。
臣虽贱庸
尚不敢陈王道于帝皇之日。
况权术乎。
此臣之所甚羞也。
故不及详究言之。
臣伏读圣策。
又见陛下以为执契则偫下用情。
躬亲则庶官无党
以汉元尚学而衰盛业。
光武课吏职而昧通方。
以臣思之。
皆不然也。
夫委之于下而用其情。
盖考绩之科废。
而清浊之流滥也。
尚儒术而衰盛业。
盖章句之学兴。
而经纬之文丧也。
课吏职而昧通方。
盖苛察之法行。
而会计之期速也。
臣请条列而言之。
夫神农之斲耒耜教耕耨。
所以垦良田而殖嘉谷也。
然而不能遏稂莠之滋焉。
其所以遏之者。
芟夷钱鏄之而已。
唐尧之辟朝廷宅百揆。
亦所以植禹舜而种皋陶也。
又不能遏共工驩兜之逆焉。
其所以遏之者。
放弃殛诛之而已。
神农不以稂莠滋而废耒耜之用。
故能存用器之方。
唐尧不以四罪进而夺舜禹之任。
故能终任贤之道。
若此则陛下之所任。
顾何如耳。
岂可谓任之必不可哉。
至于考绩之科废。
章句之学兴。
经纬之道丧。
会计之期速。
皆当今之极弊也。
幸陛下反汉元光武之事。
臣遽数以终之。
今国家之所谓兴儒术者。
岂不以有通经文字之科乎。
其所谓通经者。
又不过于覆射数字。
明义者才至于辨析章条。
是以中第者岁盈百数。
而通经之士蔑然
以是为通经。
固若是乎。
至于工文自试者。
则不过于雕词镂句之才。
搜摘绝离之学。
苟或出于此者。
则公卿可坐致。
郎署可俯求。
崇树风声。
不由殿最。
连科者进速。
累捷者位高。
拱嘿因循者为清流。
行法莅官者为俗吏。
以是为儒术。
又若是乎哉。
其所谓课吏职者。
岂不以朝廷有迁次进拔之用乎。
臣窃观今之备朝选而不由文字者。
百无一二焉。
夫施众网而加一禽。
尚不能得。
况张一目以罗万品。
而望其飞者走者大者小者尽出其间。
其可得乎哉。
以此察偫吏。
偫吏又可察乎。
苟或不可察。
又可任之而绝其私乎哉。
此所以陛下将执契而叹用情。
念垂衣而惧不理。
盖臣所谓课察之道不明也。
陛下诚能使礼部以两科求士。
凡自唐礼六典律令及国家制度之书者用。
至于九经历代史能专其一者。
悉得谓之学士
以环贯大义而与道合符者为上第。
口习文理者次之。
其诗赋判论以文自试者。
皆得谓之文士
以经纬今古理中是非者为上第。
藻缋雅丽者次之。
凡自布衣达于未在朝省者。
悉得以两科求士。
礼部第其高下。
归之吏部而宠秩之。
若此则儒术之道兴。
而经纬之文盛矣。
吏部罢书判身言之选。
三式以任人。
一曰校能之式。
每岁以朝右崇重者一人。
与礼部郎校天下偫吏之理最在第一至第三者。
定日据其功状而登进之。
牧宰字人之官藉之为理者。
则上赏行焉。
若此则迁次之道明。
而迟速之分定矣。
二曰任贤之式。
每岁内自仆射至于偫有司之正长。
外至于廉问节制者。
各举备朝选者一人。
外自牧守。
内至于百执事之立于朝者。
各举吏郡县者一人。
因其所举而授任之。
辨其考绩而赏罚之。
不举贤为不察。
举不贤为不精。
不精与不察之罪同。
若此保任之法行。
而贤不肖之位殊矣。
三曰叙常之式。
其有业不通于学。
才不应于文。
政不登于最。
行不知于人。
则限以停年课资之格而役任之。
若此则叙用之典
而尺寸之才无所弃矣。
两科立则偫材遂。
三式行则庶官当。
陛下乃执左契以御之。
总枢极以正之。
委庶官如心目之运支体。
岂支体运而无效于心目乎。
察偫材如明镜之形美恶。
岂美恶形而逃隐于明镜乎。
然后陛下辟四门。
使可言之路通。
明四目
以天下之目视。
达四聪。
以天下之耳听。
不私其心。
以百姓心为心。
端拱岩廊
高居宸极。
以冕旒自蔽。
而秋毫必察。
以黈纩塞耳。
而声响必闻。
则彼汉元章句之儒。
光武督责之术。
又乌足为陛下言之哉。
且臣闻之。
圣人在上。
人不天札。
若臣者。
生未及壮。
戴陛下为君。
仁寿欢康。
未始有极。
何忽自苦。
堕肝胆而言天下之事乎。
臣以为国家兵兴以来。
天下之人。
惨怛悲愁。
五十年矣。
自陛下即位之后。
戴白之老。
莫不泣血而话开元之政。
臣恐此辈不及见陛下功成理定之化。
而先饮恨于穷泉。
此臣之所以汲汲于心者。
陛下能不怜察其意乎。
谨对。